中国枪下留人第一人 朱占平律师

  上海SMG新闻中心《1/7》1月24日播出《朱占平:枪下留人》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国内所有的死刑判决都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这也意味着,中国司法将进入一个少杀慎杀的时代。今天《1/7》的新闻人物,就和这个死刑制度的重大变革密切相关,他叫朱占平,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名律师。因为他,一名已经被押赴刑场的犯人在临刑前4分钟被终止行刑;也是因为他,6个杀人犯保住了性命。为什么朱占平要为死刑犯们奔走呼告,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枪下留人”的律师,朱占平。

  (解说)

  2006年12月28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死刑令,连杀十一人的罪犯邱兴华最终被执行死刑。这是陕西省高院签署的最后一批死刑令,因为4天之后,也就是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死刑核准权正式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省级高院不再有权单独决定死刑的执行。

  (采访朱占平)

  如果我们有一个假设

  到1月1号那天

  (邱兴华)这个案子会有改变吗

  就是增加一个程序吧死刑复核

  由最高人民法院来执行/

  如果在死刑复核的过程中

  如果在进行司法鉴定

  如果鉴定他真的有精神病的话

  那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解说)

  朱占平,西安律师。在过去的5年里,他始终关注着死刑核准权的每一步进展。2007年到来的时候,朱占平看到了一个让他感到欣慰的结果。就在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收回死刑核准权前夕,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表示,伴随着死刑核准权的收回,中国的司法体系要努力让“每个死刑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可杀可不杀的,一律不杀”,这被意味着中国司法实践中,死刑判决将更为谨慎。

  (采访朱占平)

  我觉得这个复核权的回收体现了我们国家司法制度,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对死刑的更加慎重地使用。这是我们许许多多的法律人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解说)

  事实上,在中国刑罚制度的“少杀慎杀”时代到来之前,作为一名律师,朱占平就一直在用“枪下留人”的方式,推动慎用死刑的进程。为此,他曾经救下了一个4分钟后就要被执行死刑的犯人,还有6个杀人犯因为他而保住了性命。在改变那些死刑犯命运的时候,朱占平自己的人生也因此改变。

  (黑转)

  (解说)

  改变朱占平人生道路的,是六年前发生在陕西延安的一个案件。2001年4月30号晚上,27岁的董伟和女朋友在一家舞厅门口和19岁的宋阳相遇。宋阳试图跟董伟的女朋友搭讪,但被阻止,双方随即发生口角,并进而上升到斗殴。混乱中,董伟拣起一块地砖,连续3次击打宋阳的头部。宋阳经抢救医治无效死亡。

  一审法院由此判决董伟死刑。二审之前,董伟家人辗转找到了朱占平。

  (随机采访朱占平)

  我当时的感觉

  就是说这个案件办得粗糙

  太粗糙

  (解说)

  朱占平决定为董伟提供法律援助,为他进行二审辩护。为此他详细地了解相关证据,发现了有利于董伟的事实。

  (采访朱占平)

  当时打架的这个过程中

  董伟本身有过相当大的忍让让步

  他甚至拿出来整盒的烟给挑衅者

  说你给我留点面子吧

  他给他一盒烟

  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妥协

  你得出来的一个判断结果是什么

  他不属于那种罪行及其严重的犯罪

  虽然后果是严重的

  但是这个后果

  被害人有相当大的责任

  1

  新闻中心 > 法治 > 正文被害人是否有过错往往是量刑重要依据2007年01月24日09:55SMG《1/7》

  (解说)

  在刑事案件的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是否有过错,往往是量刑的重要依据。但是,朱占平的辩护并没有被二审的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采信。二审结果,维持原判。在得知这个结果之后,朱占平立即决定准备材料,到最高人民法院申诉。当晚,他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采访朱占平)

  你有没有以前听说过

  其他律师到最高法院去申诉之后

  而使这个案件改判的呢

  没有

  那你当时抱有什么样的一种勇气

  我不能就此罢休

  我一定要让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

  知道这个案件

  (解说)

  第二天一早一下火车,朱占平就直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院接待室当即接收了朱占平的申诉材料。递送材料的过程十分顺利,朱占平感到十分高兴。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他却收到电话,董伟第二天上午就要被枪决。

  (采访朱占平)

  非常焦虑人命关天的事情

  那你准备怎么办呢

  我就想面呈

  就想当面告诉他说

  明天就要执行了

  那么希望他能阻止这个执行

  (解说)

  第二天一大早,朱占平再次来到最高人民法院门口。但是,警卫怎么也不让他进门。朱占平在门口解释了两个多小时,毫无进展。最后他灵机一动,说是购买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终于进了大门。

  (采访朱占平)

  你当时其实在做一个

  “刀下留人”的这样一个努力

  当时你觉得这样努力可能实现吗

  不管怎么样能不能实现

  我必须尽我的努力/

  如果没努力

  就那样把他执行掉了

  那我觉得对我来说

  我有点失职

  (解说)

  当时朱占平并不知道,就在延安,当天上午10点,董伟和另一名死刑犯被提出监房,押赴刑场。时间分分秒秒在流逝,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朱占平终于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的副庭长李武清。

  (采访朱占平)

  你怎么跟他说

  我就说这个案子是非常冤枉的/

  如果我们面对这种委屈

  无动于衷的话

  我觉得我终生良心都不得安宁

  2

  新闻中心 > 法治 > 正文董伟的死刑被暂缓执行2007年01月24日09:55 SMG《1/7》

  (解说)

  也许是被朱占平的陈述所打动,看过材料后,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李武清给执行法院打去了电话。10点30分左右,董伟的死刑被暂缓执行,这时离原定的正式行刑时间只剩下4分钟。

  (采访朱占平)

  那一瞬间我非常激动

  我当时眼泪都下来了

  (解说)

  从最高法院出来,朱占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特地在法院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随机采访朱占平)

  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

  拍这样一张照片呢

  因为我做了一件在我律师生涯中

  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

  一般情况下

  以前我们只有在小说里

  电视剧里看到这种刀下留人

  枪下留人的情况

  这次真的在现实里头出现了

  对

  觉得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解说)

  执行死刑前4分钟“枪下留人”,这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事件。最高人民法院要求陕西省高院重新审理此案。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4个月之后的2002年9月5日,董伟最终还是被执行了死刑。在董伟案的卷宗上,朱占平记下了执刑的日期。

  董伟被执行死刑之后,朱占平不再发表任何关于案件的意见。他甚至不再接任何案子。朱占平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迷茫。整整一个月,他都把自己关在家里。

  (采访朱占平)

  存在的问题这么明显

  依然律师的这种护申得不到采纳

  那么律师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我当时说老实话

  我都不太想做律师了

  (解说)

  就在朱占平对自己的前途陷入迷茫的时候,舆论再次展开了对董伟案的讨论,而法学界也不断地这一案件的法理问题进行反思。更多的人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对朱占平的支持。在家的一个月,朱占平不断归结董伟案件的得失,最终他得出了自己的判断。

  3

  新闻中心 > 法治 > 正文朱占平逐渐意识到死刑制度的不合理性2007年01月24日09:55SMG《1/7》

  (采访朱占平)

  它(董伟案)迫使我对人的生命

  进行了一些思考/

  我逐渐也意识到

  这个死刑制度的不合理性

  (解说)

  从2003年开始,朱占平又重新活跃了起来。他成为一名专职的刑事律师,开始更多地关注死刑案件,并为其中的一些死刑犯作辩护。

  (随机采访朱占平)

  这个案子是怎么回事故意杀人

  这个是曹辰故意杀人案

  这个是一个刚满18岁的一个小青年

  长期地受一个人欺负

  后来在他满18岁以后

  就买了一把刀把这个人砍伤了

  砍伤了以后失血性休克死亡/

  一审就把他判处死刑/

  结果我(经过)一些调查取证

  我觉得这个孩子

  是不应该被判死刑的。

  这个就改判死缓了

  改判死缓了

  (解说)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之后往往都会改判为无期徒刑甚至有期徒刑。这就意味着,罪犯的生命实际上得到了保全。从2003年开始,朱占平先后为6个一审被判死刑或很有可能被判死刑的杀人犯作死缓辩护。

  (采访朱占平)

  你认为他们罪不该死的

  法律依据是什么呢

  从法律角度我们寻找到

  他不该判处死刑的一些理由

  有的确实比如被害人有过错的

  有的被告人可能

  他的自身的主体资格有问题的

  比如说有病年龄的问题等等

  还有他的智力问题等等

  既然你认为他们罪不应死

  那为什么在一审在二审里头

  法院要判定他们死刑呢

  他们一般掌握的尺度比较严

  宁可重判也不要放纵

  (解说)

  事实上,我国1997年颁布的刑法对死刑的适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那些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才会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为什么明明有免死情节,法院却往往视而不见呢?朱占平在为罪犯辩护的过程中不断思索这个问题。通过和司法人员的不断接触,朱占平觉得自己渐渐找到了答案。

  (采访朱占平)

  我们连续不断的严打的运动

  这个严打每次严打

  都是在法律的尺度之前

  从严而不是从轻

  所以就培育了法官

  在执法的过程中严这种的观念

  这种司法理念

  他从每一个案件都是从严

  4

  新闻中心 > 法治 > 正文严打运动在司法系统中产生深刻影响2007年01月24日09:55 SMG《1/7》

  (解说)

  1983年,面对“文革”之后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打”运动。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被要求“从重从快”处理,与之相配合,原本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也被下放到了省一级的高级人民法院,而且,当时下放死刑核准权并没有规定收回的期限。在此后20多年间,又多次展开“严打”运动。这在司法系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采访贾宇)

  在实践中我们的人民法院

  长期实际上

  把减少犯罪预防犯罪的希望

  寄托在严刑峻法杀一儆百上

  (解说)

  贾宇,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刑法研究专家。在朱占平代理董伟案的诉讼过程中,贾宇也曾对死刑核准权下放到地方法院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当时最高法院要求陕西省高院重新复核此案,然而参与复核的5名法官中,有3名是原先参与审理此案的法官。朱占平曾经提出回避,但被拒绝了。

  (采访贾宇)

  我们同样的这一批人/同一个案件

  今天我们做二审的讨论

  认为应该判死刑

  明天我们来做死刑复核

  有可能做出一个

  今天认为该判死刑

  明天认为这个人不能杀

  会作出这样的结论吗

  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不可能

  这种制度长期这样一种设置,

  导致什么样一种结果呢

  死刑的适用会越来越扩大

  (采访朱占平)

  死刑的滥用本身就是

  对生命的一种漠视

  让人感觉生命就是那么点

  我杀了你大不了我以死抵命偿命

  所以这种冤冤相报的结果

  就是整个形成全民对生命的(漠视)

  认为命就是那样的我一命换一命

  你希望出现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是废除死刑

  但你代理的这些案件里头的

  这些当事人

  他使别人的生命消失了

  正因为他消灭了别人的生命

  所以他要承担责任

  而我们再用同样的手段

  把他们消灭掉

  我们是不是把我们堕落得跟他一样

  那他怎么能够承担他应负的责任呢

  剥夺他的自由

  让他在长期的漫长的这种改造中

  来悔过重新做人

  (解说)

  从2003年开始,朱占平开始频繁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呼吁慎用死刑。而就在这一年,中央司法体制改革小组成立,排在改革任务第一位的就是收回死刑复核权,更谨慎地使用死刑判决。这些对于朱占平来说,这些在5年前还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5

  新闻中心 > 法治 > 正文朱占平频繁参加学术活动呼吁慎用死刑2007年01月24日09:55SMG《1/7》

  (采访朱占平)

  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有

  思考过这个问题

  因为死刑它是刑法的一种

  那是法律设置的就是这样的

  我们从来不怀疑

  它有什么合理的和不合理的

  这方面的东西

  (解说)

  朱占平今年54岁,他告诉我们,在他54年的人生起伏中,总是充满着这样的转折,就像当年成为一名律师一样。当年从家乡陕西榆林进城工作的朱占平,发现老家的地被别人侵占,老母亲一下陷入无处安身的境地。他一怒之下把邻居告上法庭。官司打了10年,到第6年的时候,朱占平通过了司法考试,最终成了一名律师。

  (采访朱占平)

  这十年官司基本上是

  一边倒的这种状况

  这就让我体会到

  什么叫委屈什么叫冤枉/

  后来对待当事人

  一看到当事人有一些委屈和冤枉的

  我就想到自己曾经

  饱尝过这种感受

  所以很能理解他们

  (解说)

  在2002年董伟案结束之后,朱占平就一直在各地奔走。在法庭上,他为杀人犯辩护,保住他们的性命;在各种会场上,他极力主张慎用少用死刑,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是对司法文明的鼓呼。

  (采访贾宇)

  他是一个很执着的人/

  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他对这种应然的追求是不懈的

  (解说)

  在交往的过程中,贾宇和朱占平渐渐成了专业领域的挚友。他们经常会聚在一起,探讨死刑制度的最新动态。让他们略感欣慰的是,2003年之后,在朱占平辩护的6个杀人案件中,经过他的辩护,有2个案件在一审法院就判处了死缓,而另外的4个案件,二审也都改判死缓。像董伟案那样的曲折申诉再也没有发生。朱占平发现,原来旧的观念和制度也并不是那么牢不可破。

  (采访朱占平)

  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变化

  无论是司法理念形式政策

  这种变化正在默默的向我们走来

  (解说)

  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三条。这标志着死刑核准权在下放20多年后,以一种更严谨的方式收回到最高人民法院。而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新增了两个刑事审判庭,复核全国的死刑案件,并对全国高级和中级法院600多名院长、庭长进行了专门培训。在朱占平看来,这是一种观念的变化,同时更是用制度的方式确保了司法文明观念的推行。

  (实况)

  如今,朱占平已经渐渐走出了董伟案的阴影。偶尔,他也会拿出当年媒体的报道看看。

  (随机采访朱占平)

  现在再看到这个案子的时候

  再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

  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感慨多多

  会感慨些什么呢

  一个是对这个案子最终的这种结果

  一种感慨

  二是对这四年以来

  我们国家的关于死刑制度的发展

  (解说)

  现在,朱占平仍然是陕西省嘉瑞律师事务所的一名专职刑事辩护律师。就在我们采访拍摄期间,又有一起杀人案需要朱占平进行代理。

  (采访朱占平)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

  一个一个的个案

  来实现尽量使得慎杀少杀

  达到不杀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进步

  死刑最终是要废除的

  (解说)

  尽管作为一名普通律师,朱占平并不详细了解,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后具体将如何运作,但这5年来为死刑犯们奔走的经历让朱占平坚信,中国司法制度改革将迎来光明的前景。(记者任静)

  6  
(稿源:新浪网)
(编辑:高芹)